当前位置: 首页 > 酒客文章 > 行业推文

岩桑溪“河口碑记” 折射盐道旧事与商事

时间:2023-06-27 09:49:44 行业推文 原创投稿

由茅台镇出发,沿赤水河岸逆流而上约三十公里,有一个20多户人家的小村,叫做岩桑溪。古树环抱的山村里,鸡鸣之声此起彼伏,村民大多还居住在顺坡而建的木屋里。

岩桑溪“河口碑记” 折射盐道旧事与商事

赤水河边的岩桑溪村民组

隶属仁怀市鲁班街道管辖的岩桑溪,又名岩湘溪,因穿村而过的小溪沟而得名,与四川隔河而望。当年的盐道,穿村而过。这条盐道,经过岩桑溪等地,通往金沙、黔西、清镇等地,是当年从茅台镇出发的5条盐路之一。

岩桑溪“河口碑记” 折射盐道旧事与商事

赤水河岩桑溪段(画面远处为茅台镇方向)

从赤水河边蜿蜒而上的岩桑溪段盐道,开凿于峭壁上,最高处目测距河面超过15米,残存部分路宽不足一米。由于多年无人经过,几乎被灌木、杂草淹没,还有的已消失殆尽。

观音岩,是岩桑溪村外赤水河峭壁上的一处小岩腔。清乾隆五十八年(公元1793年)的"河口碑记",立在岩腔内。1.2米高、0.37米宽的石碑上,正面碑文记载了募捐开凿这段盐道的过程:

昔人云,蜀道之难,难于上青天,募化之难,难于遇君子。嗟呼!即如□里中,有□滩及鬼□,溪涧河之险地也,亦川黔之要道也。惜路途穿浃,怪石嵯峨,仰则层岩峻立,俯则溪水奔流,甚三春水涨,不通足胫。登斯地者,或扳援而上,或牵引而下,况负荷肩担,苦状尚忍言哉,予也目击情伤,□修砌,奈独力难持。癸丑岁馆暇,于是邀集乡里之好善如李君、张君、刘君、李公等,捐金募化,凿石□岩,数月成功。若是其难也,既获募力,修砌乐成。于是往来客商,歌荡荡、咏平平,岂独予一人之力,诸君子乐助之功也,是为序。总化,傅文捷。龙飞乾隆五十八年岁在癸丑大吕月二十日,谷旦。

岩桑溪“河口碑记” 折射盐道旧事与商事河口碑记正面

石碑左、右侧分别刊刻的,是参与捐资修路的人名约200个。这其中,很多是现在岩桑溪及周边村子里村民的先辈。但"酱香仁怀"编辑部在岩桑溪调查时了解到,这个村子里,没有姓傅的人家,也不知道这位牵头募捐修路的傅文捷是何许人也。

74岁的李文旗是岩桑溪的住户之一。他告诉"酱香仁怀"调查人员,自家太祖的名字也在石碑上。"修路架桥,是积德行善、留名后世的大事。"他自豪地说。

岩桑溪,是盐工们从茅台背着盐巴出发后,即将攀爬的第一个大山口前的"加油站",他们需要在此歇脚、补充体力。早期,这里有过一家店铺,叫做"新店子",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很久就不复存在了。

岩桑溪“河口碑记” 折射盐道旧事与商事盐道旁的"河口碑记"

"盐道上不是很太平,商旅、村庄有时会被土匪洗劫,但没听说过盐工被抢的事情。"李文旗说,原先村里有户人家,为了免遭盗、抢,甚至还把块状的盐巴,砌入灶头。

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初期,李文旗的爷爷、父亲等人,曾在自家的六柱老房里,较长时间服务过往盐工和商旅——为他们烧火做饭,提供简易住宿条件和免费茶水。

盐工们从茅台出发时,背架上除了笨重的盐巴,下部还会有几斤粮食,个别还带着辣椒。

盐工们很苦。到人家借宿,堂屋中、屋檐下、圈舍旁,只要不是露天坝,随便找个地方就行,盖的是草席、棕片。吃饭,都是拿自带的粮食,请主人家帮煮好后,再水煮点青菜,做个辣椒、盐巴蘸水就行。"看不到半点油星子。"他说。

岩桑溪“河口碑记” 折射盐道旧事与商事李文旗展示背架

李文旗的记忆中,盐道上的盐工很多,他们均结伴而行。最多的时候,在他家借宿的盐工一晚上有10多人。"连做饭带住,一个人给5分钱。"他说,新中国成立前,盐工们给爷爷或父亲的,是两个中间穿了孔的铜板。

这种场景,一直持续到茅台镇通了公路以后。

观音岩"河口碑记"上的文字,还为研究茅台镇乃至盐道商业形态和规模,提供了新线索。在参与捐资修路的名单中,还有一批商号名称,如:大顺号、成金合号、吉昌隆号、天元号、兴顺店、啟元店、祥太号、独盛店、双凤店、洪盛店。

岩桑溪“河口碑记” 折射盐道旧事与商事

旧时的盐道,开凿于赤水河边的峭壁上

留名石碑的商号,大多资料难查,已知的多为外地,分布在省内贵阳等地,以及省外四川等。"酱香仁怀"查资料发现,这些商号的经营范围,多为山货特产、丝绸、布匹等。

李文旗年轻时,有过赤水河放木排的经历。"从岩桑溪放排到茅台,遇到好的水情,一个上午就到了。"他说,村里没有出过盐工,但很多老人都放过木排,最远放到合江,一趟要15天左右,"在吴公岩河段要重新解、扎排,非常危险"。

仁怀伐木、放排的历史,至少可以追溯到宋代。明代,则是赤水河伐木、放排的巅峰,连皇家修建宫廷,都用上了这一地区的"大木"。而同一时期,小溪里等地的茶叶,已经很有名气。稍晚的清代中期,利用柞树(青杠树)养蚕、缫丝,其品质已与成都平原的桑蚕丝媲美。

岩桑溪“河口碑记” 折射盐道旧事与商事

岩桑溪古树群

据此,"酱香仁怀"编辑部推测,清乾隆时期的茅台,商业形态已十分丰富,产业除了盐、酒,可能还有更多的农特产品外销,比如木材、茶叶、柞蚕丝及加工品等等。而这些产业,规模可观,有可能成为某些外地商号的主营产品,有的则可能在茅台设有分号或办事处。

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11708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