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酒客文章 > 行业推文

【寻仁迹】赤水河盐运中转码头马桑坪

时间:2023-11-25 04:22:15 行业推文 原创投稿
"盐巴老二一碗半,半夜三更就嘈起。背子上背就起身,七嚊八喘拢茅村……"
这段民谣描写的,是清代以来赤水河两岸背盐工的生动写照,着重记录的是马桑坪盐运中转码头的场景。
【寻仁迹】赤水河盐运中转码头马桑坪

马桑坪盐运小镇一角

清代,赤水河疏浚后,打开了川盐入黔的便捷通道。不过,从二郎滩到新龙滩这一段,河床狭窄,滩险湍急,两岸悬崖峭壁,山崖土石不时崩坍,虽经多次整修,最终未能达到安全通航条件。
据称,该段航道在清代疏浚工程完成时,仅在通航当天由人工拉纤,勉强通行三艘小船后,再无盐船经过。不仅如此,由于山势过于陡峭,两岸就连骡马通行都十分艰难。
于是,从四川进入的盐,只能在二郎滩卸船后,依靠人力背运至马桑坪,俗称"背过山盐"。"壮夫二百斤,健妇百斤零",每天一、二千人的脚夫,将拆散的盐分装在尖角背篓里,翻山越岭30里交到马桑坪盐号。
"有了三吊钱,坐起像个官。三吊钱用完,揹起背篼又过山。"这段民谣,是这一地区居民的生活写照。在"斗米斤盐"的岁月里,"背过山盐"是马桑坪及周边数十里村庄人们的主要谋生手段。《贵州文史资料》中写道:"……大多数以背盐为生,不论男女,从七、八岁就背盐,直到不能行动才停止"。
【寻仁迹】赤水河盐运中转码头马桑坪

50年代的吴公岩河段

上了年纪的沿河居民儿时记忆里,早晨被惊醒的不是雄鸡打鸣,也不是脚下赤水河的波涛声,而是盐工手中杵盘敲击路面的声音。推开房门,印入眼帘的不是清晨的太阳,而是手拖杵盘、脚穿草鞋,鱼贯而行的盐工。
老人们回忆说,背盐巴的时候,路没有修,从吴公岩过河过去,就爬上坡走石梯子路,非常辛苦,那时小路窄,一去一回背一天,可以解决两天的生活。
盐工们穿着草鞋,身负背篼重压,佝偻着身躯,在开凿于峭壁的盐道上艰难爬行。他们要将超过自身体重的盐块,送到马桑坪。脖子上青皮竹篾做的汗圈,时而刮向汗流如注的面颊。到了晚上,夜行的背盐工,点亮用废弃竹纤索做成的纤肠缟,当做火把,照亮三十里盐道。
背篼、杵盘、汗圈、草鞋、纤肠缟,这是背盐过山的人们必备"五宝"。盐工"五宝",都是二郎滩至马桑坪段背盐的见证。后人写到:郎滩往上马桑坪,三十蜈蚣险路行。背篓填装希望果,草鞋踏出涩酸情。汗圈刮去千般苦,纤缟燃来万户明。盐运过山成史故,杵盘克重世人惊。
【寻仁迹】赤水河盐运中转码头马桑坪

1952年茅台盐业支公司土城分销处函件

这一时期,在马桑坪河段,出现了两家较为有名的盐号。一个是位于马桑坪的华家盐号,另一个是河对岸四川境内集大成盐号。集大成盐号规模较大从四川到贵州金沙的盐道上,都有他家的盐号。上世纪40年代,据称还在马桑坪建有酿酒作坊。
马桑坪作为码头的出现,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初期。据称,明代由叙永迁来的陈万里家族,其时已延续到第八代、开枝散叶,多数因祖上参与被称为明万历三大征之首的"平播战役"有功,前往他处立业。留在马桑坪的一支,开了糟坊,接着又开了盐号、客栈,为往来客商提供服务,还开设了渡口。
当然,陈家在马桑坪开糟坊、盐号等,更多的是口碑传说,鲜见于书籍。关于马桑坪兴盛的最权威文字记载,还是在《仁怀县志》等志书当中,而最准确、生动的一段,就是本文开头的《背盐歌》。
【寻仁迹】赤水河盐运中转码头马桑坪

民国三十五年的川盐入黔保险单

马桑坪因赤水河航道疏浚和盐政改革,成为川盐入黔的重要中转站。一时间,商贾云集,背夫、马帮络绎不绝。在马桑坪码头,产于自流井的巴盐又装上了"茅村船",这种船装载量2至12吨的小船,因前艄似"关刀",又称"关刀船",通常在这里载盐量数吨,逆水而上,前往茅台。
1935年3月22日、23日,中央红军第四次渡过赤水河,红九军团和红五军团先后进驻马桑坪,其中红五军团在马桑坪设立指挥部。时任红五军团参谋长陈伯钧,在回忆录中写到:"在马桑坪没收地主、豪绅盐店数家,分给群众……"
红军在马桑坪河段打开盐仓给群众分盐时,集大成除已入仓之盐,其在豹子滩尚未启运的12船约7万斤盐,也被分给了群众。
红军在进驻马桑坪的过程,并不顺利——他们的后卫部队,在赶往马桑坪途中暴露,遭到敌机轰炸,有7人牺牲。马桑坪的老一辈人,也因此成为中国革命艰苦历程的见证者。
【寻仁迹】赤水河盐运中转码头马桑坪

马桑坪盐运小镇一角

在很多的资料中,我们看到的记载,马桑坪中转的物资,不仅是入黔的盐巴,还有出黔的山货、铁和铅、铜矿制品等。新中国成立后,赤水河逐渐退出盐运历史,但由于两河口至茅台并未全线通公路,沿岸群众远行、运输,仍依赖于赤水河航运,马桑坪的码头功能作用依然重要,政府还在这里设立了粮仓,储运调拨各处的粮食。
上世纪九十年代,茅台至习酒镇公路开通,公路从马桑坪经过。有了更为快速、安全的运输途径,马桑坪的由此失去码头功能。但今天,交织着盐酒故事和赤水河人文精神的马桑坪,作为承载了赤水河厚重盐运文化、长征文化的村落,成为仁怀酒旅融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,与盛开的三角梅一起,吸引着来自八方游客。

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11708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