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8 年的新业主
马爹利公司在整个 20 世纪继续发展其国际声誉;该集团的干邑白兰地在 1918 年停战协定签署时提供,并在 1936 年玛丽女王号的第一次航行中提供,以及其他值得注意的事件。马爹利还继续扩大其在干邑地区的股份,该地区于 1938 年获得 AOC(原产地名称控制)。在此期间,这家名为 J & F Martell 的公司一直由马爹利家族控制——并且然后由Firino-Martell家族。
1964 年,马爹利收购了另一家著名的干邑品牌 Jules Robin,从而加深了其影响力。该公司成立于 1782 年,是第一家以瓶装而非木桶装运干邑的干邑生产商。瓶子的使用使公司能够开发自己的标签——并激励其他干邑制造商效仿。罗宾的收购还带来了马爹利白兰地白兰地品牌。马爹利也上市,在巴黎证券交易所上市。
1970 年代是马爹利的重要时期。在 1960 年代后期,由 René Firino Martell 和 Patrick Firino Martell 领导的新一代加入集团对公司产生了重要影响。Firino-Martell 立即着手提升集团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,在 1970 年代建立了强大的分销网络。通过这种方式,马爹利将自己定位为该地区干邑市场的先驱,使公司能够在马来西亚、新加坡、泰国和香港等市场占据领先地位。到 1990 年代,该集团成功地将这一领导地位扩大到快速增长的中国大陆市场。
马爹利寻求另一种巩固其品牌的方法——部分原因是为了应对 1970 年代后期和 1980 年代对酒精饮料广告日益严格的限制。1984 年,公司推出了自己的皮具系列。马爹利随后将其范围扩展到零售领域,在 1980 年代中期开设了第一家门店,其中包括 1987 年在纽约市的一家门店。
然而,到那时,马爹利面临着全球饮料市场日益整合的局面。少数大型集团的发展,给独立屋带来了巨大的压力。对于马爹利来说尤其如此,因为它看到其大多数主要竞争对手,包括轩尼诗和 Courvoisier,都与主要饮料集团结盟。
到 1987 年,马爹利选择与 Seagram 集团结盟,后者收购了 Firino-Martell 家族在公司中 40% 的股份。马爹利很快发现自己成为了收购战的目标,因为 Grand Met(后来的帝亚吉欧)试图夺取干邑品牌的控制权。最终,Seagram 获得了 Martell 的完全控制权。尽管如此,Patrick Firino Martell 仍然在公司工作到 1990 年代末。
在被 Seagram 收购后,随着 Seagram 现有的干邑品牌 Augier Frères 的加入,马爹利进行了扩展,该品牌成立于 1643 年,自 1966 年起成为 Seagram 的一部分。Augier 被置于 Martell 旗下,并与其 Robin 和 Briand 业务合并,形成了一个新的子公司, 奥吉尔·罗宾·白里安。
新世纪快速成长的干邑领导者
然而,事实证明,马爹利在 Seagram 的任期令人失望。到 2000 年代初,该公司的销量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。该公司的市场份额急剧下滑,从全球第二大干邑品牌跌至第四。被描述为“尘土飞扬”的公司的运营也变得人满为患,效率低下,积累了巨额盈余。
马爹利的新生活出现在 2000 年代初期,当时 Seagram 在将其媒体利益与 Vivendi 合并形成 Vivendi Universal 的过程中,决定出售其饮料产品组合。2000 年,法国保乐力加 (Pernod Ricard) 与帝亚吉欧 (Diageo) 联手发起了价值 70 亿美元的竞标。最初,这两个集团似乎都没有兴趣收购马爹利,并宣布将把这家干邑生产商以及其他一些 Seagram 品牌置于一家新公司中单独出售。然而,到 2001 年底完成购买协议时,保乐力加也同意收购马爹利。
这一决定对保乐力加来说是偶然的。在对马爹利的业务进行了一些痛苦的重组之后,该公司的干邑销售再次起飞:该品牌在 2000 年代中期实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同比销售增长,其中 2006 年的销量增长了 11%。马爹利在亚洲地区的强势地位,特别是在快速增长的中国市场,是该集团新扩张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与此同时,美国说唱/嘻哈文化将干邑白兰地作为一种地位象征的首选饮品,也帮助该公司在该国收复了大部分失地。到 2006 年 1 月,马爹利已成为保乐力加新奢侈品部门 Martell Mumm Perrier-Jouët 的基石。近 300 年后,马爹利仍然是世界之一